2025年03月18日 15:08:00
一、市场回顾
回顾已经过去的2月份,在AI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等科技板块的带领下,股票市场整体表现较好,其中低估值的港股市场表现尤为出色。2月份香港恒生科技指数上涨17.88%,中证1000指数上涨7.26%,中证2000指数上涨9.47%,代表大盘股指数的上证50指数上涨2.14%,沪深300指数上涨1.94%。与此相对应的是美股纳斯达克指数2月份下跌-3.97%,3月份至今则又继续下跌-5.8%,这同我们在上个月报中所提到的“美股短期科技股的估值可能会和A股、港股有个再平衡的过程”相一致。
二、近期的一些宏观变化
2025年财政广义赤字率有所提高:从刚刚闭幕的两会看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5年赤字率按照4%进行安排,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赤字规模5.66万亿(同比提高了约1.6万亿元)。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较上年增加3000亿元)。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增加地方专项债券4.4万亿元(增加5000亿元),可用于投资建设、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整体上看起来,财政方面算是有一定克制的扩张。
2月份的宏观数据仍然偏弱:从最近公布的宏观数据显示,2月份CPI为-0.7%,PPI为-2.2%,虽然考虑到春节的因素干扰,但是这个数据仍然显示需求不旺。2月份社融增速9.13%有所回升,M2增速为7%,二者之间的增速差额主要在于加大了政府债券的发行规模约1.1万亿元。尤其需要注意的是,2月份的居民和企业新增贷款规模都有所降低,考虑到季节因素,叠加1-2月份累计数据来看,企业新增贷款略微增加3000多亿元,居民新增贷款规模仍然是缩减的,显示了居民修复资产负债表的行为仍在进行中。
俄乌冲突局面有所变化:近期美逐步消减了对于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和促使俄乌进行停火协谈,未来这一局面的变化对全球宏观经济、大宗商品、地缘政治格局会发生怎么样的影响尚不得而知,我们会关注并评估这一变化对于资本市场的影响。
三、宏观与量化、推演与解析
信息平权时代的变化: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和算法技术打破了信息差之后,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几乎能够同步接收政策、产业新闻与公司动态等。而股票市场价格发现机制在量化及套利者的参与下极大的得到了提高,传统的“信息差套利”空间被大大的极快压缩。从两个例子可以看出,2024年9月24日金融各部委新闻发布会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到春节期间DeepSeek横空出世,其对A股市场相关板块的影响和股价的变化基本集中在一到二周时间就会充分挖掘和发酵完毕。
宏观与量化:在宏观层面,全球产业链重构、地缘政治博弈等复杂变量难以被线性模型量化,需通过演绎思维构建因果关系网,逻辑推演的价值被重新激活。然而,逻辑本身具有主观性风险,过度依赖推演易陷入认知惯性,此时量化解析成为关键校验工具。通过构建多维数据模型监测宏观、行业数据、市场变化等,可将抽象逻辑转化为可验证的量化信号。
推演与解析:在推演与解析的交叉验证中。举例来说,当逻辑推导出"消费升级趋势"时,需通过社零数据、细分品类增长率、客单价变化等结构化数据实证;当量化模型捕捉到异常市场数据时,又需回归宏观、行业及企业基本面逻辑推演来确认驱动因素。通过建立逻辑推演、量化解析与数据实证的三角验证体系,才可在泛滥的信息洪流中捕捉真正的价值信号。
由此,在逻辑推演宏观、量化解析数据,推演与解析之间需要通过数据实证框架指导下,我们对于已经过去的2月及现在的3月,通过主观(长期)和量化(短期)两个角度来进行回顾和展望。
主观(长期)方面来看:国内市场方面:随着货币、财政政策的逐步起效及预期未来继续加大力度,债券收益率自上个月的1.6%附近开始企稳回升到1.9%。对于债券方面我们偏谨慎,这一阶段我们仍看好国内A股、港股资产的价值重估机会。相对来说更看好消费领域投资机会。
海外市场方面:美股短期科技股的估值可能会和A股、港股有个再平衡的过程,需要观察。美债方面,同上月一样,我们仍然需要观察美政府效率部对于财政开支的缩减是否成功。
大宗商品:我们看好有色金属类资源品的投资机会。
量化(短期)方面来看:
市场热点方面:在政府大力促消费及呼和浩特等地方政府陆续推出鼓励生育政策背景下,我们看好消费板块。
量化选股方面:自由现金流良好的公司值得关注。